• 2018-01-23 04:31:26
  • 阅读(3238)
  • 评论(6)
  • 1939年9月24日,卢作孚在汉口航政局改善木船试航仪式上宣布讲演。

    民国时期的重庆朝天门码头,这儿是宜昌大撤离的结尾。

    原标题:宜昌大撤离

    第2次世界大战中的“敦刻尔克大撤离”可能是世界军事史上最为人所熟知的撤离举动,这次举动用9天时刻把33万盟军撤至英吉利海峡彼岸的英国。

    其实,早在敦刻尔克大撤离发生前的1938年,地处长江三峡的我国江城宜昌现已上演了一出相同触目惊心的大撤离,亲历这次撤离的布衣教育家晏阳初,称其为“我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

    与敦刻尔克相似,抢运了无数人员和物资的宜昌大撤离,保存了大后方建造的有生力气以及我国民族工业的元气,这些都成了我国抗战终究成功的刚强后台。不同的是,敦刻尔克依托整个英国的力气、由军事部分指挥完结,而宜昌大撤离的指挥者,却是一位民营船运公司的实业家。

    他就是被誉为“我国船王”的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谈到我国民族工业展开时曾说过,实业界有四个人不能忘掉,卢作孚就是其间之一。

    堵塞的长江咽喉

    1937年末,叶圣陶带着家眷从武汉搭船入川,船至宜昌,一时没有买到持续前行的船票,无处落脚,他和家人住进了江轮改成的旅馆。夜宿江轮,叶圣陶有感而发:“彼岸山如金字塔,泊江轮作旅人家。故宫古物兵工械,并逐迁流顿水涯。”

    诗中“如金字塔”的山,是与宜昌一江之隔的磨基山。宜昌依长江北岸而建,站在宜昌中心城区的大公桥码头,昂首可见彼岸江边顺次排开的巨细六座山峰,其间最高的一峰就是磨基山。

    磨基山下流约2公里处的十三码头,是长江中上游的分界点。以此为分界,下流是江汉平原,水面开阔,流势缓慢,上游则是三峡高山,航道狭隘,滩多浪急。正因如此,1876年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很长一段时刻,这儿都是长江轮船上行的结尾。宜昌至重庆的航线拓荒后,宜昌则成为重要的转运港,从下流驶来的轮船行至宜昌码头一概要停船,人和货品有必要下船,换乘能穿越长江三峡和川江(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河段)航道的轮船,方可持续西行进入四川。宜昌江边乃至为此专门立了石碑:“川船至宜不下行,湘船至宜不上驶。”

    上世纪40年代,长江三峡上的纤夫。

    这一切,都让宜昌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长江咽喉”。但是,1937年末,这个要害的“咽喉”部位却逐步开端堵塞。

    1937年11月中旬,淞沪战场失利,南京形势严峻,国民政府揭露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作业宣言》,并断定四川为战时大后方。一时之间,上海、南京等地的机关、集体、校园纷繁向后方撤离,长江上游的四川,是这支声势赫赫的人流搬迁的方向。

    宜昌市当地志作业室原主任、史志专家朱复胜通知记者:“其时的我国飞机少得不幸,公路运送由于轿车少、公路少,运量有限,铁路更是被日军炸得杂乱无章,因而,长江航道成了向西入川最重要的‘黄金水道’。”

    向西的人流抵达武汉时,部队中的设备、机械多了起来——那是几个月前淞沪会战迸发后,连续从上海搬迁至武汉的兵工企业和工厂物资。但是,还没来得及在武汉松口气,这些企业、工厂的老板和职工们又要踏上西迁之路。

    部队中还有叶圣陶诗中的“故宫古物”。这些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早在1933年就开端从北平南迁,连续抵达南京。南京危殆后,这些文物再次上路,其间数量最大的一批与人流西迁的道路共同,经武汉沿江入川。

    1937年末,人流、工厂物资、故宫文物,源源不断地来到宜昌。一切西迁入川的人员和物资不得不在此下船,等候换乘能够穿越三峡航道的船舶。可人多船少,像叶圣陶那样等候7天就能购得船票的,现已算是走运,许多人等上半个月都无法上船。

    文物判定家吴瀛一家也在候船的人群中,吴瀛的女儿吴徕后来在《收藏文物历难记》一书中这样回想:“在上船的码头上,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让人绷紧心弦的‘避祸’场景,摩肩接踵,扶老携幼,万头攒动,一望无边。前面的大驳船上,挤满着的人群黑漆漆一片,站在船边的更是不敢动弹,稍一不小心就会跌落在江水之中,毛毛秋雨无情落下,人多,伞难以撑开,不少人只好放任雨淋。传闻就是这样登船,不少人已熬了一两天……”

    走运地买到甲板票的老舍,登上船后看到的场景是,“似乎全宜昌的人都上了船似的,不要说甲板上,连烟囱上面还有几十个难童呢……我有必要到厕所去,但是在夜间三点钟,厕所外边还站着一排替补员呢……”

    明显,主城区只需2平方公里的宜昌城,早已人满为患。到了1938年10月,国民政府指令抛弃武汉时,向西涌入宜昌的人流更是到达顶峰。“其时仅有10万多人口的小县城,流动人口最多时猛增到50万。”朱复胜通知记者。

    和这些难民一同急需入川的,还有各种大型设备、器件和军工物资。据民生公司老职工周仁贵《在卢作孚先生身边作业的时分》一文的回想:“那时,从宜昌一马路起,直到现在的十三码头止,沿河两岸都堆满了器件,仅有极少数装了箱,其他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光秃秃的、杂乱无章地堆置在荒地上,你压我,我压你,现已悉数生锈。而这些兵工器件、航空器件、轻重工业器件,约有八九万吨,可说是国家之宝——国家仅有的一点元气。”

    八九万吨,在其时的条件下是什么概念?研讨宜昌大撤离二十余年的重庆民生公司(一般称为“新民生公司”)宜昌分公司原总经理郑新解说说:“其时宜昌与重庆间轮船的总运量,每个月不过六千吨,假如墨守成规地运送,这些器件至少要运一年多。”

    但是,此时的武汉已被国民政府抛弃,宜昌与武汉的直线间隔仅300公里,日军的飞机不断地飞临宜昌轰炸。谁也不知道,留给宜昌的抢运时刻还有多少。一旦宜昌保不住,难民会遭日军杀戮,物资则很可能落入敌手,大后方的军事工业、民族工业要想重建,难度也将大大添加。

    坐落三峡入口处的宜昌,此时成了关乎全我国命运的“咽喉”。而最要命的是,10月下旬的川江只剩下40天左右的中水期。40天后,长江上游就要进入长达4个多月的绵长枯水期。郑新介绍说:“枯水期与丰水期的水位相差足有20米,水位下降后许多处于深水中的礁石会进入浅水区,乃至成为明礁,这时不只飞行愈加风险,而且稍大点的轮船都无法行进,大型设备也就底子无法入川。”这就意味着,一切停留人员和物资有必要赶在40天内运完。

    这个简直不行能完结的使命,落到了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身上。

    抗战初期民生公司轮船抢运设备和人员入川。

    临危受命

    卢作孚,1893年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年少家境贫寒,全家仅靠父亲挑卖麻布维生,卢作孚小学结业后便不得已停学,但巴望常识又聪颖过人的他,不只自学了数学、英语等,还先后编著了《使用数题新解》等多本教材。在自学过程中,卢作孚接触到孙中山的革新学说,深受影响。1910年,17岁的他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新迸发时,这个年青的同盟会员和四川的广大群众和罢课学生一同,为革新奔走呼号。

    惋惜,辛亥革新并未获得终究的成功,现已被革新启蒙的卢作孚决议只身前往上海,寻求救国真理。沪上之行使他逐步认识到,要使民众觉悟,就有必要广开教育,“教育救国”的思维由此构成。为此,卢作孚在四川做过教师,当过记者,并在四川军阀杨森的邀请下,展开过建造“新川南”和筹建成都浅显教育馆的教育实验。没想到,两次教育实验都在兴旺一阵后,终究因军阀混战无疾而终。波折再次改变了卢作孚的主意,“缤纷的政治无可凭依”,假如缺少雄厚的经济支撑,仅凭军阀支撑来进行社会改革太无保证。他的思维开端从“教育救国”向“实业救国”改变。

    1925年,怀着实业救国的抱负,卢作孚和朋友一同在重庆兴办了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靠着同乡、朋友、当地士绅的支撑,东挪西凑到8000元本钱后,他亲身去上海订货了一艘载重仅70.5吨的浅水铁壳小轮船,开端了民生公司的航运之路。凭仗废弃大班制、提高服务水平、制止船工向旅客索要小费等方法,民生公司很快成为长江航运界的一颗新星。

    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川江,外国船舶横行,在外国轮船公司的排挤下,力气涣散的我国轮船公司运营惨淡,一个接一个地破产关闭。面临这种形势,卢作孚深感我国轮船公司只需完毕各自为营的现状,化零为整,联合起来才干与外国轮船公司竞赛。为此,1931年起,卢作孚开端联合、兼并长江上游的各家轮船公司。到抗战迸发前,民生公司现已将大部分外国轮船公司的实力挤出了川江,其时颇具实力的美国捷江公司乃至在与民生公司的竞赛中关闭了。具有46只轮船的民生公司,成了长江上游的航运龙头。而这些轮船和被誉为“我国船王”的卢作孚,也成了1938年10月宜昌的难民和物资入川的期望。

    46艘轮船中,能够在川江行进的有22艘。亲历了宜昌大撤离的民生公司老职工晏天锡之子晏承华通知记者:“民生公司的许多轮船都是为川江量身打造的,马力大吃水浅。那时许多轮船公司首要走长江中下流,他们的轮船为削减阻力,底部结构是尖的,而民生公司走川江的船底部是平的,这种船吃水比较浅,加上大马力,才干在航道狭隘、滩多水急、暗礁树立的川江行进。”

    事实上,民生公司的这22艘船简直是其时我国能够担任川江运送的悉数轮船,除此之外,只需两艘其他我国公司的轮船和几艘外国轮船。

    但是,即就是这22艘轮船,也差点未能幸存。几个月前,为阻挠敌舰沿长江西上侵犯,国民党军政当局决议沉船阻敌,指令各轮船公司都把船开到武汉下流田家镇邻近淹没,以封闭航道,民生公司也接到了指令。但卢作孚深知,能在长江上游飞行的船不多,一旦予以凿沉,必将严峻危害川江航运,战时的撤离作业及未来大后方的运送将无法进行。他坚决要求把民生这批能走川江的船保存下来。经过一再斡旋,这批船终究保了下来。1938年8月,国民党军政当局挑选用新造的钢筋水泥船沉入江底。

    船保下来了,卢作孚肩上的担子却一点都没有减轻。早在这年1月,他现已被录用为交通部次长,主管战时水陆运送事务。卢作孚自身对当官并无爱好,1926年四川军阀杨森承诺出每月500大洋的薪酬请他出任万县市政佐办,他一点点不为所动。1937年抗战前夕,国民政府曾请他担任交通部次长,也被其婉拒。抗战全面迸发后,面临战时水陆交通运送的重担,了解长江航运的卢作孚这才接受了录用。

    朱复胜通知记者,广义的宜昌大撤离从1937年下半年就已开端,一向持续到宜昌沦亡前夕,人们传闻最多的“40天大撤离”,仅仅这次撤离中最顶峰的一段。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也早已开端了对战时大撤离的预备作业。

    1937年夏天,卢作孚正预备赴欧洲查询,卢沟桥事故迸发,他当即抛弃了去欧洲的方案,并电告民生公司全体职工:“民生公司应首要发起起来参与这场战役!”“一切作业敏捷地转移到战役的轨迹上来,以满意战时运送的急迫需求!”

    那时,卢作孚就意识到储藏运送燃料、轮船配件的重要。他发起公司各地的组织和人员,从香港、广州和长江沿岸极力收购,一共购得柴油4000多吨,各种五金钢材2000多吨。后来宜昌大撤离最严峻的40天中,所需的柴油简直全都来自这些储藏。

    一边忙着储藏运送,一边已开端抢运物资。1937年冬,民生公司调派“民元”等轮船,抢运在南京、芜湖等地的兵工器件到重庆。12月15日,民生公司与兵工署签定抢运汉口军工器件的合同,调派“民本”等6轮,担任汉宜段抢运;又调派“民主”等6轮,担任宜昌重庆段抢运,两个月时刻抢运撤离物资12900余吨。

    及至担任交通部次长,卢作孚更是敏捷会集船舶,招集兵工署、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以及各航运公司,研讨抢运方法。而其间最困难的一役,莫过于1938年10月开端的40天大撤离。

    三段飞行法

    1938年10月23日,卢作孚飞抵宜昌。当他来到怀远路的民生宜昌分公司,看到的是紊乱和拥塞。后来他在《一桩惨淡运营的作业——民生实业公司》一文中这样回想:

    全我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彻底交给在这儿了,遍街皆是人员,满地皆是器件,人心十分惊惧……各轮船公司从大门起,直到每一个作业室止,都塞满了交涉的人们。一切各公司处理运送的职工,都用全力处理交涉,没有时刻去办运送了。办理运送的机关,叱骂轮船公司,争运器件的人员,复彼此叱骂。

    所谓“交涉”,是指托人、说情、套近乎,意图只需一个,期望能够提早买到船票。据朱复胜介绍,其时一些装备押运货品的军官八面威风,乃至有人掏出手枪威胁要船。时任经济部工矿调整处事务组组长的林继庸在上世纪80年代的访谈中也曾说到,为了根绝各机关抢船,其时驻宜昌的鄂湘川黔边区绥靖公署乃至指令“凡抢船者予以就地枪决”,而且“杀数人示警”,还派了宪兵保持次序。

    如此紊乱的次序,无疑愈加重了运送功率的低下。面临乱局,卢作孚只对那些争吵不休的各单位担任人说了一句话:“请回去!一切的人都明天见!”接着,他赶往江边,查看沿江两岸遍地堆放着的设备和器件,登上各轮船查看舱位和轮机状况。随后,回到民生宜昌分公司,当即招集各轮船公司的担任人、各轮船的驾引人员和宜昌港内的技术人员今夜开会,参议方法。

    一夜无眠后,卢作孚和作业人员酝酿出了一份紧迫运送方案。10月24日早上,他首要向咱们标明,有把握在40天内把拥塞在宜昌的物资和人员运完,但要求各单位有必要服从指令听指挥。此话一出,会场上的人都火热狂呼,有人乃至激动得流泪。

    卢作孚紧接着说,他自己亲身掌控运送方案,分配各个走运单位的运送吨位。各单位依据分到的吨位,将自己的设备器件分出轻重缓急中心供氧,重要的器件,合作成套,首要启运,不重要的另行组织,真实来不及运走的乃至预备抛弃。至于什么单位的人员、物资何时由何轮船运送,悉数由卢作孚亲身分配。他还特别着重,各单位人员、物资的作业次序一旦排定,有必要坚决执行,绝不允许提早加塞,不然挪后装运。

    不过,仅仅着重运送次序,40天内仍是无法完结如此之大的运送量,卢作孚方案中最要害的法宝是“三段飞行”。这个方法并非一时鼓起,而是来源于民生公司1937年头的立异。

    朱复胜介绍说,1937年头,长江上游遇到了数十年来不曾有过的江水大落,水位过低,致使中外轮船公司都不得不断航,民生公司行进川江的船最多,若停航几个月,遭到的影响将特别严峻。与此一起,1936年刚刚遭受一次大旱灾的四川,也急需省外粮食的救助。

    为此,卢作孚与民生公司的技术人员反复研讨,并组织一个驾驭查询团前往三峡各险滩进行实地查询,终究研讨出了三段飞行法——将宜昌与重庆间的航线分红三段:宜昌至庙河为榜首段,这段河道狭隘,有必要用小舟行进,就调120英尺以下的“民福”等轮行进;庙河至万县为第二段,险滩甚多,所以派马力强壮的“民主”等轮行进;万县至重庆为第三段,此段浅滩最多,就组织吃水相对更浅的轮船。如此,每一艘船无法独立完结的宜渝航道,便能够选用不同船舶接力飞行的方法完结,尽管运送成本高了,但总算使枯水期的交通不致中止。

    现在,卢作孚就将三段飞行的经历,灵敏地用在了宜昌大撤离的方案中。他演示了自己的方案:从宜昌到重庆,上水飞行需求4天,下水飞行需求2天,加上装货卸货,来回一趟至少要一周。为了加速宜昌的人员和物资撤离,可将宜昌与重庆的航道进行分段,最重要和最不易装卸的粗笨设备由宜昌直接运到重庆;非必须的、较轻的设备就缩短一半航程,运到万县就卸下,交由其他轮船转运;更轻、更不重要的物资,则再缩短航程,只运到奉节、巫山或巴东,乃至只运进三峡即卸下,留下今后再转运。

    “这样一来,宜渝航程一会儿就缩短了一半乃至一多半,航程最短的船舶乃至能够做到朝发夕至,这就大大加速了宜昌的船舶周转。而运离宜昌的人员和物资,只需进入三峡大门,有了高山峡谷为屏障,也就相对安全了。”朱复胜说,开端一些单位和人员并不了解三段飞行,但后来亲眼看到船舶周转速度加速,都对这个方案越来越服气。

    就这样,乱糟糟的宜昌码头,总算逐步康复了次序。战时运送最严峻的40天,正式摆开了帷幕。

    最严峻的40天

    10月24日早上,榜首艘满载人员和物资的轮船慢慢驶出了宜昌港。船上有急需抢运的物资,还有几百名无家可归的难童——他们由战时儿童保育会在各地收留后,曲折来到宜昌。卢作孚亲身护卫这些难童上船后,跟着轮船的汽笛声响起,孩子们趴在栏杆上放声高歌,挥手向岸上的人群离别。

    严峻有序的抢运,伴跟着幼嫩的歌声开端了。从这天起,包含民生公司的22只船在内的24艘轮船开端不断地往复于宜昌与长江上游各港口之间,民生公司的职工简直全天候地投入了这场战役。

    今日的长江上游,高峡出平湖,早已成为千里通衢,进出三峡的轮船昼夜不息。八十年前,“川江不夜航”却是一切船舶奉行的金科玉律,民生公司的船也不破例。但夜晚的时刻也不能闲着,卢作孚要求各船使用夜间装卸,白日则尽量加速飞行。

    所以,繁忙的宜昌码头,每天早上总有六七艘船开出,船上的货品,早在前一天夜里现已装载完毕。每天下午至黄昏,总有五六艘船从上游开回,紧接着,就是暮色中分秒必争地装货。1938年在民生宜昌公司任主管管帐的王廷琳曾回想,夜里照明没有电灯,就用煤气灯,工人们今夜赶工,煤气灯的需求量太大,就连宜昌专门供给煤气灯的公司都供给不上了。

    关于这段抢运,卢作孚也曾有过生动的描绘:

    当轮船刚要抵码头的时分,仓口盖子早已揭开,窗门早已摆开,起重机的长臂早已举起,两岸的器件早已装在驳船上了,拖头已挨近驳船,轮船刚抛了锚,驳船即已被拖到轮船边,开端严峻地装货。两岸照射着下货的灯火,船上照射着装货的灯火,今夜映在江上。岸上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不断地歌唱。拖头来往的汽笛,不断地鸣叫。轮船上起重机的牙齿,不断地呼号。一切这些,合作成了一支极端悲凉的交响曲,写出了发起起来的我国人抵挡敌人的力气。

    朱复胜介绍说,旧时宜昌港水浅沙多,轮船都不能贴岸停靠,只能在江心抛锚,客货上下轮船则要依托小木船或驳船转送,俗称“递漂”。卢作孚回想中的“驳船”,就是将物资从岸边运送到江心轮船上的转送东西。为了充分使用每一分钟,他要求预备运载的器件有必要在轮船抵达前一个小时装到驳船上,以便于轮船到港就能敏捷装货;若提早一个小时没预备好,哪怕只差几十吨,也不装这批器件,而先装其他机关已备好的东西。

    此外,卢作孚还经过改善机械和通讯设备,加速运送功率。比方,民生公司轮船上的起重吊杆最大负载量本来只需17吨,而西迁的设备中有的重达30吨。他就带领职工们一同加班加点,总算规划出了负载30余吨的吊杆,装置在“民乐”轮上,专门起吊重型机器。又如,民生公司的轮船中本来只需10艘装置有无线电台,没有电台的轮船舶能依托旗语、灯语及鸣笛等传统方法与其他轮船及各码头联络。为了习惯抢运的紧迫需求,卢作孚提出在轮船和川江沿岸的各码头、港口增设无线电台。其时重庆市场上买不到电台,他就鼓舞职工自行研发,终究成功地添加了十余台电台,大大添加了调度指挥和抢运的功率。

    物资运送有条有理,关于亟待入川的人流,卢作孚也有应急方法。民生公司制定的《十分时期客运救助方法》规则,一切旅客一概依照抵达宜昌的先后次序挂号,顺次购票上船;将一切舱位全都改成座票,素日能够睡1人的舱位,改成座票后就能够坐5人,大大添加了客运量;关于公教人员实施半价优惠,关于孤儿难童则彻底免费。

    大撤离的日日夜夜,卢作孚一向在一线亲身指挥。他的次子卢国纪在《我的父亲卢作孚》一书中这样回想:“他的指挥中心设在怀远路民生公司宜昌分公司的二楼上,在这儿,收发报机一天24小时响个不断;从上游各港口和各轮船发来的电讯日夜不断……他对长江上游全线的运送状况一目了然,他知道每一小时有多少吨物资正在被运走和什么船在运它们,知道每一只船什么时分飞行在什么当地,知道哪一些物资正在哪一个港口卸货,知道哪一些单位的物资正在装上驳船……”

    但卢作孚不仅仅全体指挥和调度,他还喜爱在深夜时分去江边码头和船上查看货品装运状况。周仁贵记住,卢作孚常常穿戴粗布衣服去装运现场,“遇到困难问题,当即就地解决,装卸工人、船员看见卢先生任劳任怨,深夜到河下关怀他们作业,深受感动,干劲倍增……”由于穿戴过分朴素,有一次,一位报关行的作业人员不认识卢作孚,在他面前评头论足,没有礼貌,卢作孚也仅仅付之一笑,毫不计较。

    如此苦战40天后,1938年12月初,当江水水位失落时,从前紊乱不胜的宜昌城现已安静了许多,拥塞在宜昌的3万多名待运人员早已运完,九万多吨器件也运走了三分之二。又过了20天,剩下的三分之一器件也消失了,卢作孚回想:“本来南北两岸各码头遍地堆满器件……不知到哪里去了,两岸惨淡,仅有若干琐细废铁抛在地上了。”

    宜昌大撤离中最严峻的一幕总算完毕了。过后计算发现,10月24日至12月初的运送量,竟相当于民生公司1936年全年的运量。

    “尽力去做一员兵士”

    最严峻的40天抢运完结后,宜昌的撤离仍在持续。事实上,直到宜昌失守,民生公司的职工还在冒着日军的炮火保持前哨与后方的交通生命线。

    1939年9月,日寇兵分三路侵犯长沙,湘桂形势紧迫。湘桂兵工厂的第1厂、第2厂、第41厂合计3万吨器件以及兵工署的2000吨机材紧迫运到宜昌,由民生公司派船抢运入川。1940年上半年,民生公司又从宜昌抢运了1.6万吨器件到大后方。

    这一年6月,宜昌失守,但在挨近日军阵地的平善坝、南沱、三斗坪一带,还有一部分兵工器件没有来得及运走,其间的平善坝间隔宜昌城仅20多公里。这时,卢作孚亲身率船前往平善坝抢运物资,每天黄昏开去,连夜装船,待天刚毛毛亮就开走。不久,总算把这一带的2.48万吨兵工器件抢运到了安全地带。

    卢作孚用举动践行了抗战迸发时他对公司职工说的话:“咱们尽管不能到前方去执干戈以卫社稷,拿起兵器打敌人,当尽自身责任,尽力去做一员兵士,以增强抗战力气。”而在他的发起和影响下,民生公司的职工乃至川江沿岸的船工、纤夫,人人都成了宜昌大撤离乃至整个抗战时期的“兵士”。

    民生公司老职工晏天锡就是这样一名“兵士”。他的儿子晏承华通知记者,父亲终年跑川江航线,1938年日军开端轰炸宜昌时,母亲带着家人住在重庆,她一向期望父亲不要再从事这么风险的船上作业,每次到码头送父亲上船,总忧虑这是不是就是终究一次碰头。父亲却历来没有抛弃,一次次九死一生中,他乃至现已习惯了炸弹的声响。

    1943年,晏天锡地点的“民俭”轮到宜昌前哨抢运伤兵和物资,飞行至三斗坪和平梁时,俄然遭到日机的轰炸,一时全船轰动,弹片横飞。正在轮船底层担任大轮机的晏天锡看不到外面的状况,只听到了轰炸声,但他的榜首反应是轮机担任全船的动力,必定不能出问题,就一向在船舱内繁忙,保证轮机的油门、温度适宜,直到一位搭档仓促跑来叫他逃命,他才停止作业。跑出舱一看,才发现凭仗终究的动力牵强泊岸的“民俭”轮立刻就要沉了。谈起往事,晏承华至今唏嘘不已:“太险了,父亲不会游水,又在船的底部作业,船一旦沉了,他必定活不了……”

    晏天锡走运地九死一生了,但并非一切的人都是走运的。整个抗战期间,除了被敌机炸沉、炸伤的轮船外,民生公司共有116人献身,61人伤残。为战时交通支付生命的116人的姓名,现在镌刻在大公桥码头的宜昌大撤离留念雕塑上。在这份留念雕塑英名录的结尾,还刻着一句话:以上是民生实业公司有记载的名单,还有其他公司职工和宜昌民众献身者无法记载,以此垂悼。

    “无法记载”者,人数最多的就是相同繁忙在川江航道上的码头工人、木船船夫和纤夫。码头工人首要是装卸工,木船船夫和纤夫,则是宜昌大撤离期间另一支共同的运送部队。

    据朱复胜介绍,为添加运力,卢作孚曾紧迫搜集川江沿岸各县的2000余艘木船参与抢运,“大部分木船没有动力系统,首要靠帆和人工划桨行进,遇到险滩就得有纤夫拉纤才干曩昔。以一艘载重1.5吨的木船为例,至少需求船夫十余人,纤夫30人,那么2000余艘木船的船夫和纤夫得有几万人。”

    其时首要担任民营厂矿西迁的林继庸,曾就木船与纤夫的困难留下这样的记载:“木船编成各组上行,每组由四艘至七艘编成,沿途帮助。遇滩时各船上之纤夫合力牵一船过滩,顺次以及他船……百余二百个纤夫迎着尖利而冰冷的江风,汗流浃背,血向上沸,口嘘着热腾腾的气,同声嚷着成调不成调短暂而苦痛的歌声,一行人众佝偻着,体向前倾,背高于顶,合力往前拉,半小时的挣扎,往往不能行进半尺。”而依据朱复胜的研讨,不仅仅纤夫,遇到险滩时,船上的乘客有时也得帮助拉纤。他通知记者,大撤离期间,剧作家曹禺跟着南京的戏曲专科校园西迁,和一批师生一同乘坐三条大木船入川,船走不动时,曹禺也和纤夫们一同弯着腰拉纤,一边拉一边还给学生们打气。

    八十年曩昔了,那些冒着敌机轰炸的风险在川江困难行进的船夫和纤夫,不曾留下一个姓名,但这些无名“兵士”们在宜昌大撤离中留下的功劳难以消灭:木船在宜昌转运的轻件器件和设备,占了顶峰时期抢运总量的三分之一,规划之大,史无前例。

    宜昌大撤离留念雕塑。

    我国工业的命脉

    1940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向宜昌发起进攻,张自忠率部从右翼冲击侵犯的日军主力,日军集结部队折回反扑,经过七八天的苦战,张自忠部减员甚重,缺医少药,终究于5月16日壮烈舍身。

    一个月后的6月12日,宜昌失守。

    不过,当日军进入这座鄂西重镇时,看到的却是一座空城。面临空空如也的宜昌城,日本军事专家在战后曾反省:“汉口沦亡时,重庆政权先将东部的工厂设备暂时运至宜昌,然后用了很长时刻以小型船舶运往重庆,建造长期抗战的根底。”他们乃至追悔莫及地做了一个假定,“假定在昭和13年(1938年)占领武汉作战时,一起占领宜昌,其战略价值就更大了。”

    日本侵略者为何没有在占领武汉后当即攻击宜昌?朱复胜以为,一方面是由于其时日本天皇的犹疑;另一方面则是军力的约束,日军要全力攻击长沙,以便赶快打通京广线,因而关于宜昌仅仅差遣空军频频轰炸。

    日军的作战方案不行能为其时的我国所知,但无论如何,堵塞不胜的宜昌总算获得了更多的抢运时刻。到宜昌沦亡前,民生公司从宜昌转运的部队、伤兵、难民等人员达150余万,货品多达100余万吨,其间包含2万吨空军器件和广东炮厂的物资。

    150余万人中,不乏工程、兵工、机械、造船、纺织、化工等各行各业的科学技术人员,教育、文明等各范畴的人才以及学生、难童等,他们入川后,成了大后方各条战线的有生力气和后备人才。

    多达100余万吨的物资则很快在西南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区,特别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工、炼钢等职业的归纳性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我国的工业命脉。依据国民政府经济部的查询,途经宜昌紧迫抢运入川的兵工厂和民营企业,在大后方的工业生产能力,仅军用品一项,“每月即可制作手榴弹30万枚,迫击炮弹7万枚,各式炸弹炮弹引信7万枚,飞机炸弹6千枚,机枪零件千套,巨细圆锹30万把,十字镐20余万把,地雷引信千余个,军用扣子500万个,以及陆军丈量仪器、军用炮表、子弹机等。”第二前史档案馆的计算则标明,抗战期间全国械弹有三分之二是在重庆制作的。

    宜昌大撤离之后一年多,法国的敦刻尔克大撤离发生了。这次世界军事史上规划最大的撤离举动,用9天时刻把33万盟军撤至英吉利海峡彼岸的英国,成为盟军终究走向成功的要害转机。由此,布衣教育家晏阳初将宜昌大撤离称为“我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但在朱复胜看来,宜昌大撤离乃至比敦刻尔克的撤离愈加困难,敦刻尔克依托整个英国的力气、由军事部分指挥完结,而宜昌大撤离的主力,却是实业家卢作孚和他的民营船运公司。

    1945年,抗战成功,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由于抗战期间的奉献,屡次遭到国民政府的嘉奖。

    1949年,解放战役获得决议性成功。卢作孚应周恩来的邀请于1950年6月到会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榜首届第2次会议,并被补选为榜首届政协委员。随后,卢作孚又向周总理提出,经过“公私合营”的方法将民生公司交给国家。孰料,1952年头,卢作孚竟不幸逝世了,终年仅59岁。得知音讯后,毛主席、周总理都深感悼惜,毛主席曾说:“卢作孚先生要是不死,他要担任的作业要大得多啊。”

    1980年,中共四川省委为卢作孚先生作出定论:“卢作孚为公民做过许多功德,党和公民是不会忘掉的。”而卢作孚兴办的民生公司在交给国家后,也于1984年重新组建,现在现已生长为一家既有江运又有海运及归纳物流的大型企业集团,重庆和宜昌人一般称之为“新民生公司”。

    十年前的2008年,宜昌大撤离70周年时,宜昌大撤离留念园在大公桥码头完工。巨大的留念雕塑矗立江边,雕塑上的一组数字“1938”“10”“11”,铭记取那场大撤离从1938年10月到11月的最顶峰时期;雕塑上的花岗岩浮雕,则定格着工人们日夜繁忙、纤夫们拉船过险滩的前史画面。在这儿,每年清明节留念卢作孚、留念大撤离的活动,现已成了宜昌市民历来不会忘掉的常规。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32  收藏